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80多年来,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具有长期开展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的实践和传统,始终把涉农干部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纳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规划建设。
1934年建校之初,学校就设置有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和农村事务处,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村数育培训。早在1950年就开始举办全国劳模培训班,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展农业干部培训及涉外培训,1979年设立中央农业干部管理学院西北分院。1999年被教育部确立为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学校合并以来,先后建成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妇联全国妇文培训基地、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西北分院、水利部西北培训中心、科技部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人社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有培训基地等国家级培训基地。特别是2014年4月,成功获批第14所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地成为全国唯一的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2004年被陕西省委确定为首批干部教有培训高校基地,与甘肃、内蒙、山东、青海等省区建立了稳定的干部培训合作。

近年来,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培训基本能力、管理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区域由中西部覆盖到全国,培训对象包括教育系统职业院校校长及骨干教师、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干部、渉农企业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新型职业农民等,年培训规模均达到13000人次。
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按照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职成司、思政司的安排,举办全国涉农职业教育干部培训项目8期,全国涉农职业院校校长培训班、全国高校宣传部长研修班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系统干部培训重点班次10余期,2000余人参加了培训。同时还承办了上海农林职院师资培训、山西农广校校长培训、甘肃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等地方培训项目多期。培训班以新形势下现代教育发展战略为背景,紧扣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开设培训内容。采用专题讲授、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研讨、校长论坛、成果分享等“六元一体”的教学方法开展培训教学活动。培训效果得到了培训班学员、培训组织方以及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进入新时代,根据干部教育培训事业新要求,学校按照管理机构专门化、管理队伍专职化、研究人员专业化、办学场地专用化全面买现办学转型,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农业农村干部学院和农民发展学院,与陕西省农业厅合作成立陕西省职业农民培训学院,还成立了农民教育发展研究所和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研究所,保证了教育培训事业可持续发展,为初步建成以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为特色、国内一流、在国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继续教育体系定了坚实的基础。
.jpg)
学校始终坚持把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优势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培训强势,紧紧围绕国家关于“三农”的各项重大战略部暑,始终把培训质量作为“第一生命线”,不断更新培训理念,在培训项目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现场教学基地建立等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创造了“四步法”干部培训方案生成体系、“五元一体”培训教育教学法等经验,形成了需求调研“三个吃透”、教学“顶天立地”、管理“动态监控”、训后“跟踪服务”、突出现场教学等特色鲜明的培训模式,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打造出了闻名全国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训品牌”,被誉为我国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干部教育培训效果受到中组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陕西省委省政府重要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学校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现任党委书记李兴旺、校长吴普特。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jpg)
学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设有26个学院(系、所、部)和研究生院,共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7个本科专业。现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科学居US.NEWS学科排名全球第18位;农业科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之列,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之列。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2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4512人,其中专任教师2150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8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52人。
学校从193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支;教育部创新团队6支;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966人,各类在校研究生8939人,其中博士生2130人。学校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建校以来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6万余名,有19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jpg)
学校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培育出了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碧蚂1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我国自主培育和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3000亿元。
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先后与世界上159所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其中14所大学全球排名前100名,年均1000名国(境)外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现有“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13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倡议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吸引了沿线14个国家7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其中。十一五”以来,先后公派1609名学生出国留学。学校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在校外国留学生294人。
学校始终紧扣“三农”发展主题,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已从以农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发展为目前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当前,按照学校新的规划目标和战略思路,全校师生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正在为实现“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